近日,教育部颁发了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成果证书。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胜骄、林军牵头完成的“类天然产物的绿色合成及活性研究”项目,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云南省2022年度唯一获得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奖项。
“类天然产物的绿色合成及活性研究”项目在NSFC-云南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支持下,以烯胺衍生物为砌块,采用“一锅法”绿色高效合成具有分子多样性的喹啉、吲哚、吗啡等40多类类天然产物库,丰富和扩展了类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对同行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项目所构建的化合物库(2000多个化合物)为今后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项目已完成10多类化合物的部分活性筛选,获得了若干具有优良抗肿瘤、抗菌及一定免疫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所建立的新合成方法和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参考。
同期,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南大学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共获得8项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云岭最美科技人”1人。
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张洪彬教授领衔的生物活性分子设计合成与发现团队获得科技进步创新团队一等奖。该团队始建于2006年,以天然产物及其特色骨架、天然产物及药物的重要结构单元为核心,开展了高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工作。2007年至今,该团队在本学科国际一流刊物Angew. Chem. Int. Ed.、Nat. Chem.、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343篇,其中高影响因子(IF>10)论文25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1项,一项专利成果在农业上推广应用。2012年以来,团队共获得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该团队先后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并先后获得了云南省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滚动支持,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杰青和长江学者组成的教育部验收专家组考评为优秀,并评价团队“在国内外天然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为推动西部地区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云南大学化学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保障并支撑了云南大学化学学科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并连续10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团队为云南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西部地区天然产物合成及药物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创新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唐年胜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高维缺失数据的统计推断”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为突破大数据分析的瓶颈,该项目围绕大数据中的高维缺失数据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统计推断理论和方法研究,提出了特征筛选和缺失数据插补的新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具体包括:对超高维数据,提出了筛选重要特征的新方法;对过度识别的矩模型,提出解决模型参数估计的不适定性问题的新方法;提出插补缺失数据的新方法,建立缺失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的渐近理论。2016年至今,该团队发表SCI论文68篇,其中5篇发表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计量心理学国际顶级期刊JASA、AoS、JRSSB、JoE、Psychometrika,受到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Rao JNK、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Little RJA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JRSSB 主编Aurore Delaigle 等的引用和好评。团队培养毕业博士生12名,其中,获国家海外优青1人、云南省杰青1人,另获云南省优秀博士生论文3篇。第三方鉴定评价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维缺失数据的统计推断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教授入选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技厅共同评选的2022年“云岭最美科技人”。古生物学是冷门学科,张喜光教授20年来长坐“冷板凳”,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石为伴”,从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中破译“无字天书”。张喜光及其合作成员不懈努力,完成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成果先后发表于Science、Nature、PNAS、Palaeontographica Abt A等世界顶级期刊或专著系列,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与好评,为云南大学古生物学研究跨入世界前列作出了特别贡献。
供稿:科技处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