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 >> 正文

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黎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动植物适应性演化分子机制综述文章

2023-02-13  

适应性演化是物种生存和维持的基础,驱动了野生动植物许多适应性性状的出现。揭示物种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对理解物种多样化、表型趋同和种间互作等重要生物学现象具有关键意义。随着越来越多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被测序,对适应性演化分子机制的解析也从候选基因方法发展到基因组层面的解析。

2023年1月13日,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影响因子10.372;https://doi.org/10.1007/s11427-022-2233-x )在线出版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daptive evolution in wild animals and plants”的综述文章。王晓萍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于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综述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组织中山大学施苏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黄双全教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施鹏研究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员、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胡义波研究员等团队联合撰写。该综述从适应性性状、趋同演化和协同演化视角,介绍了野生动植物适应性演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等角度报告了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综述了与生活史特征和特殊环境压力相关的表型趋同背后的分子趋同机制研究;从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等协同演化类别讨论了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多组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巨大推动了演化生物学的发展。并对适应性演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期望推动演化生物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参与综述“Convergent evolution of wild animals”(野生动物趋同演化的分子机制)内容。表型趋同的分子证据探索一直是趋同进化研究的热点。高通量测序带来的多组学数据为分子趋同进化提供了大量研究材料和更加多样的研究角度。分子趋同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也从编码基因的氨基酸替换趋同扩展到基因丢失趋同、表达调控趋同、表达模式趋同、肠道微生物趋同等多个不同分子层级。为深入了解适应性进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综述中从回声定位趋同、对特殊环境(高海拔、地下、海洋生活)的适应趋同、食性趋同(植食、肉食、蚁食)等角度介绍了对野生动物趋同演化的分子机制的认识。

1 野生动物的趋同进化研究示意图

供稿:重点实验室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上一条:云南大学与复旦大学兰州大学... 下一条:国家重点实验室赵之伟研究员...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