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陆续公布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信息。云南大学牵头申报的3个项目分别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专项”“数学和应用研究”以及“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专项领域获批立项。
物理与天文学院孙晓辉团队牵头负责的“基于SKA先导望远镜的宇宙磁场研究”项目共获得资助2940万元。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由大量小单元天线构成绵延上千公里的综合孔径阵列,集大视场、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宽频率范围等卓越性能于一身,在包括第一代天体如何形成、星系形成与演化、暗能量性质、宇宙磁场、引力本质、生命分子与地外文明等科研项目中均有广泛应用。本项目基于澳大利亚SKA先导设备、莫奇森宽视场阵列和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SKA先导望远镜,发展偏振数据处理方法,探测宇宙不同尺度天体的磁场结构,理解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为将来使用SKA开展磁场研究打下基础。该项目由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牵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共6家单位共同参与。
SKA先导望远镜:莫奇森宽视场阵列(上)、澳大利亚SKA先导设备(左下)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右下)
生态与环境学院李博团队牵头负责的“生物多样性抵御生物入侵的响应机制与受损系统的生态恢复”项目共获得资助1300万元。生物入侵是三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构成的生物网络被认为是抵御生物入侵的重要屏障和调节器,但目前对此过程和机理还缺乏深入认识,制约了其在受损系统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本项目针对重大/新发入侵物种,揭示入侵种跨境/跨区域传播扩散的模式及驱动因素,阐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构建的生物网络和复合生态因子协同抵御生物入侵的机制,明确生态系统响应生物入侵的调节机制和修复机理,提出并验证新假说,发展基于网络理论的生物阻抗理论框架,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阻抗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示范。该项目由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牵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兰州大学、扬州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6家单位参与。
90多种外来物种经由云南入侵我国
数学与统计学院唐年胜团队牵头负责的“大数据重采样、分布式推断与在线学习的统计理论与算法”项目共获得资助1000万元。大数据是国家资源,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家战略。项目聚焦大数据重采样、分布式推断与在线学习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发展带隐私保护、防恶意攻击的稳健重采样技术,建立去中心化及通讯有效的分布式统计学习理论、变结构数据流的动态在线统计推断理论,提出可扩展、收敛和快速迁移的高效统计推断算法,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理论与通用算法,并将新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流行病防控、金融风控预警,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共性科学支撑。该项目由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牵头,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6家单位参与。
这3个项目的成功申报使云南大学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数和立项经费数取得了历史新高,代表着学校在重点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将有力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为学校“十四五”科技发展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2022年云南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3个专项整合而成,是我国当前最高级别的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中央财政资金设立,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云南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与国民经济主战场,以提升科学理论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引育了一支战略性高端人才队伍,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产出一批原创性强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积极主动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云大力量。这3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功立项,是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代表着云南大学在实现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的目标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供稿:科技处
编辑:张寿娟
责任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