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 >> 正文

生态与环境学院段昌群、李世玉研究组提出“后发展地区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倒V型”理论

2022-06-15  

近日,生态与环境学院暨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段昌群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以昆明水环境变化为例的研究发现,后发展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倒V型曲线,而不是传统的呈倒U型,为我国环境质量的快速改善提供了学理支持,转变了长期以来关于环境质量好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走向和趋势的认知。相关成果以“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ate-developing regions shows an inverted V”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环境类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7.963),段昌群教授与其博士生于雅东并列为第一作者,李世玉副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

该研究是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暨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段昌群教授、李世玉副教授、博士生于雅东等在系统研究昆明30多年的环境变化提出的,认为后发展地区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符合倒V型理论。

按照传统的环境经济理论,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质量的改变将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1955年,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提出了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即著名的Kuznets curve(EKC),1971年该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段昌群、李世玉团队在此基础上提出后发展地区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倒V型理论,与时俱进地丰富了环境经济学理论,为进一步精确剖析环境受经济发展影响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揭示了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前发展地区倒U型逐步转变成后发展地区倒V型的机理,全球首次提出前期的经验、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和新技术的应用驱动了其从倒U型逐步转变成倒V型(图1)。

1 新技术和前期经验的应用驱动着EKC曲线从前发展地区的倒U型转向后发展地区的倒V型

该倒V型理论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环境破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4个区域阶段,分别为自然消纳区(Self-purification area)、破坏区(Destroy area)、回馈区(Feedback area)和促进区(Promote area)(图1)。

新的模型理论的提出是基于1987-2020年共34年的昆明市76条河流353个断面的庞大的水质监测数据,在昆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水质参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基本上都支持这个倒V型理论(图2)。

2 水质与GDP的关系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U2002208、31670522和42064005)、以及云南省重点科技项目(202101AS070033、20220201AS070016)的资助支持。

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6295

供稿:生态与环境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陈涛


上一条:生命科学学院梁斌课题组揭示... 下一条:古生物研究院获批洪堡基金会...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