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云南大学认真落实了“3·18”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强化育人特色,提高育人能力,构建了一个全面、多样、层次分明、相互支持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同时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探索了多种课程思政实施途径,使课程思政工作充满活力。
建立长效机制,塑造课程思政文化生态。云南大学成立了领导小组,把“课程思政”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考核指标之一。依托云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发布《云南大学关于深入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导性意见》,建立了由学院党委、学科团队、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五个层级组成的教研机制,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的进阶式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并实施了“方案-大纲-设计-课堂”的四级联动策略,依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分类推进,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的“硬融入”问题。学校推行专业思政阅读计划,通过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等多种方式考核,培养学生的学科使命感、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探索并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此外,学校还致力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激活基层教研,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并系统开展课程思政系列专题教研活动,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浸润式思政教育新模式,让新思想、新理论活跃在校园、课堂和学生心中。
强化文化素质,打造三大通识教育品牌。云南大学持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开设了600余门通识教育素质选修课程。在此基础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秉承边疆高校肩负的促进民族团结,带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重点打造“民族团结”“生态文明”“文明互鉴”三大通识教育品牌。围绕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定位,开设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民族治理、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课程20余门,牢固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围绕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定位,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云南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10余门,提升学生生态环境保护、跨境生态安全防护、生态管理、生态理念传播等方面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安全意识。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开设地缘政治、中国(云南)与周边国家关系、南亚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10余门,让学生在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时,能够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新途径。目前已完成建设三大通识教育品牌慕课11门,线下精品课程20余门。
打造品牌项目,开展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大学将专业教育融入大思政,实施“理解中国育人计划”,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主线、以“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为主题,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做好“信仰、认知、体悟、探索、践行、比较”6大育人篇章,通过开展专题学习、主题阅读、社会观察、科研训练、社会服务、国家认同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推动专业教育教学从向学生呈现知识转向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将思政课的深刻哲理变成可通晓的道理、可体悟的身边事,将思政教育的深度与感人的温度相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伟大祖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该计划设置29个子项目,连续三年有3个子项目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拓展专业实践育人空间,开展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组织师生深入云南省乡村社会,记录乡村、调研乡村、研究乡村,打通了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推动学校深层次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云南高质量发展。通过“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的推进,不断激励广大师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产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教学科研成果,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发挥学科优势,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大学深化实施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依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2024年春季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跨学院组建了课程教学团队,并参加了多轮教材培训和集体备课;在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中开设《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学通论》《民族政治学基础》等课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头脑;以增进共同性为着力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与经验、各民族共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边疆各民族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兴边富民与边疆治理等内容,组织任课教师、教学团队编写教材和辅助读物;聚焦时代特征,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架构知识体系、革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知识+田野+语言+技术+艺术”为核心的“五维育人体系”;举办学术新人铸魂论坛和系列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表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理论与现实贡献。
供稿:本科生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审核: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