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1-2022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由8188cc威尼斯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大学基地、党委宣传部、乡村振兴办公室、艺术与设计学院吴白雨教授团队共同实施的“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获评“优秀”项目(全国50项)。
2018年以来,基地始终以“立足云南、服务云南;聚焦需要、解决问题”为思路,深耕云南陶瓷类非遗项目,共举办5期“中国非遗研培计划”项目,培养了134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中青年领军人才,扎实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2022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大学、临沧市临翔区联合举办“2022年度陶瓷烧制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此次研修班是面向滇西实施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专项项目,也是实践校地深度协同开展研修培训的示范性项目。研修班采取学校和地方政府协同管理的创新方式,各单位人员联合组成专门教学工作团队,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有力保障了研修期间各项教学工作的推进实施。2022年10月10日至11月4日,研究班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集中授课26天,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5月31日参训学员返乡完成各自创作,期间还组织开展了4次研培回访,持续指导临沧茶陶产业创新和学员创作。本次研修班着力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培养青年产业人才,通过选定学员,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农户主体”的原则,按照“前店后厂”的结构布局,统一标准,对有意愿、有规模、有技术的制陶大户厂房进行改造升级,以点带面,逐步实施,助力非遗作坊文旅融合。通过研培,项目组还推动实施了博尚镇碗窑村老村委的改造工程,打造了集展示、培训于一体的标准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站。以高校为主,地方协同的研培模式,体现了研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培养了工作团队与学员们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除了举办研修班,项目组针对非遗研究不足、产业发展路径不清、产品创新不足、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提出全面打造“临沧茶陶”文化品牌策略,挖掘“博尚铁锈花”特色工艺,联合地方茶企实施“茶人转陶人”具体措施,为地方政府总体把握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策略性建议。在项目组的建议下,2022年12月2日,临翔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博尚镇碗窑村茶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有力助推临沧陶器非遗产业创新。在日常工作中,项目组还克服各种不利条件,邀请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授课专家进入乡村,举行“茶陶设计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研培班中期作品展暨优秀作品评选、“博尚碗窑村的茶陶乡愁故事”摄影文献展等丰富的活动,为博尚陶瓷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以陶器项目为引领,博尚镇得到了快速特色发展,2022年底,博尚镇成功入选云南省“绿美乡镇”,碗窑村入选云南省“绿美乡村”。同时项目组依托研培计划,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云南大学服务云南省高质量发展部省合建项目1项;编撰系列教材《非遗·文化与技艺》2部、作品集《承薪:云南青年陶艺家作品集》2部、论文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艺术、设计与非遗》1部。2022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大咖走进临沧碗窑授课,云南大学以陶瓷设计创新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大教授们来过小乡村后……”两篇报道,点击率近20万次。2023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升级工艺、创新设计,云南临沧——碗窑村的陶艺“蝶变”(艺术改变乡村)》专题文章;项目成果也于2023年5月9日至11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交流活动”上展出。
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服务云南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云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亮点,将非遗保护传承和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非遗”新活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为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乡村振兴办、艺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