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8188cc威尼斯科学技术工作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政府各科技管理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通过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靠全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学校“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团结奋斗、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狠抓重点、突出特色,勇于在国家科技层面竞争,终于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方面全方位地实现了零的突破,彻底改变了长期困扰学校的没有国家奖,没有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和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被动局面,学校科技工作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1、科学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国家和省级以上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对一个单位科学研究成果水平的最终认可,是一个单位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十五”以前,8188cc威尼斯没有获得过国家奖,这既与学校“211”重点大学的地位不符,也影响了学校在全国的声誉。 “十五”一开局,学校就对科研工作作了周密的部署,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的目标,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申报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辛勤不懈的努力,8188cc威尼斯终于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49项。 (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4年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经国务院批准,云南大学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学舒德干、南京古生物所陈均远三人合作完成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被授予2003年度唯一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奖励已经成为云南省和云南大学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徐荣凯省长在2005年1月19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并首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188cc威尼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张克勤教授等完成的“根结线虫生防真菌资源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被授予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奖励是2004年度云南省唯一一个获国家奖的项目。 (3)国家代颁发的重大民间科技奖—————何梁何利奖 2004年11月10日,何梁何利基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004年度颁奖典礼暨基金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8188cc威尼斯侯先光教授喜获本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设立了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奖,但此奖项设立后一直空缺。8188cc威尼斯侯先光教授以其在澄江动物群研究的杰出成果,成为此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者。 (4)省政府科学技术奖 2001-2004年度,云南大学共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49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2项。 2、重大(点)项目和基金项目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1)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在学校党政、科技厅和教育厅的领导和直接支持下,8188cc威尼斯以2002年5月21日-23日科技部主办、科技厅和云南大学承办的“云南———从古到今的演变”(综合学术)研讨会为起点,正式启动了我省第一个“973”项目的申报工作。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经历了数十次研讨会、撰稿会和汇报会,前后仔细对“973”项目申请书撰写、修改80余稿;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函评、复评和综合评审。最终以8188cc威尼斯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请的2003年度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于2003年11月5日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资助经费2200万元,并于立项的次年获云南省地方财政匹配1800万元。 这是云南省科技史上第一个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科技计划项目,是云南省科技史上国家财政单项资助经费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该项目的获得使云南省和云南大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我省和云南大学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入了国家基础研究的最高学术层次。徐荣凯省长在2004年初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西部地区第2个主持承担国家“973”重大科技项目的省份。 (2)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 自2001年以来,云南大学在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等各个重要科技计划项目上,全面实现了零的突破。8188cc威尼斯先后主持“863”项目三项,同时承担子项目多项,获得经费400余万元;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同时承担子项目多项,获得经费450余万元;承担“973”子项目多项,获得经费450余万元;我们还承担和参与了国家产业化项目,合同经费数千万元。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1年至2004年,云南大学总共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2项,资助经费2224万元。学校每年均保持了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高居全省第一的地位(年均获准25.25项)。其中,最突出的是2003年,8188cc威尼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获准率为31.7%(全国平均为19.86%),获资助总经费640余万元;获得项目和经费数,较2000年分别增长266%和373%;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数排名由2002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9位又上升两位到第37位。 (4)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04年度,8188cc威尼斯数理学院院长张力教授荣获了该基金项目(理论天体物理),资助金额100万人民币。这是8188cc威尼斯首次获得该项基金,张力教授也因此成为云南省地方单位获得该基金的第一人。 (5)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2004年度,云南大学首次4个项目获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资助。教育部设立的“春晖计划”是高校国际科技交流的专项科技计划。2003年8188cc威尼斯获教育部“春晖计划”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项,实现了该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合作等项目 “十五”期间,8188cc威尼斯主持省级科技攻关、省院省校科技合作等项目数十项,获得经费2500余万元。学校有力地参与了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7)省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 “十五”以来云南大学在云南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四年共获得省基金项目100项(年均25项),经费1223万元。这种情况与省基金总的项目和经费数的增长,以及政府部门对省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衡相符合。 3、高质量论文和著作数量大幅度增长 云南大学以被SCI(E)收录为标准的论文数量,每年均有所增加,同时,被EI和ISTP收录的论文数量也在逐步增加,说明我学校的科研论文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 4、理(工)科科研基金项目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云南大学理(工)科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实施三年来,对扶持学校科技人员申请国家级、省级项目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收到了极高的回报率。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新进展 (1)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得批准 云南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是1993年由云南省政府批准,依托云南大学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1996年正式运行,2003年,作为地方优秀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列为“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目前,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持承担着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产业化和省级攻关、基金重点等各级各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科学研究论文和著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获得了一批省部级和国家奖。 (2)云南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 2004年8月27日省政府批准了8188cc威尼斯第二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澄江动物群的研究;云南中生代恐龙化石及脊椎动物的研究;云南古猿人的演化方向和古猿的生存环境研究;云南古植物与云南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景观的研究。 6、科技管理工作创佳绩 “十五”期间,在学校党政正确领导下,学校的科技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为此科学技术处全体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学校和省政府主管部门对8188cc威尼斯科技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认可。2005年2月3日,省人事厅、科技厅根据《云南省行政奖励暂行办法》,联合做出了《关于嘉奖全省科技管理系统集体和个人的决定》,8188cc威尼斯科学技术处荣获全省“科技管理集体嘉奖”。 总结“十五”以来的云南大学的科技工作,我们有两点深刻体会: A、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滇”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我 校科技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只有依靠科技和知识创新、通过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才能快速发展高校科技事业。“十五”以来,正是由于云南大学深刻认识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教兴滇”战略,坚持依靠科技和知识创新,在科技领域立足高起点,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同时不断加强科技管理,才使得学校科技事业的规模和层次得以大幅度提高,为“十一五”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是科技工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有效方法。 科技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很广,只有下决心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我们认真分析学校的科研优势、力求找准切入点,在项目申报上集中力量抓了带动性强、影响大、对学校发展作用突出的重大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重大项目狠抓不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出了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总体和重点的关系,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才能促使科技工作取得实效。 回顾“十五”,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为全省科技进步和原始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展望“十一五”,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鼓舞下,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和科技工作者,云南大学的科技工作必将取得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