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习苏联的经验,按专业培养人才,教学计划中除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和体育课外,其他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业课。结果,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专过深,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能较好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满足了我国当时工业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是,由于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社会日益复杂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新形势需要。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政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那时到现在,10余年过去了,我国绝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出了或多或少的探索和努力,迈出了重要步伐。迄今为止,就笔者所知,从面上讲,步子迈得最大的应数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在这里,笔者把这两所国内一流大学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简要地介绍给8188cc威尼斯广大师生和干部,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浙江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该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把112个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并着力构建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他们的课程结构包括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和第二课堂。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论类,以及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技能类;大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四年制专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是169学分。
我没有看到该校具体把112个本科专业划分为几个学科大类的文字材料,但是从该校2006年公布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看,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理科基础学科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经济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信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材料科学与化工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工程力学、机械与能源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生命科学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医学、环境、建工、教育等专业分别属于一个大类。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介绍每一大类所含的专业名称。
为了让大家了解浙江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等的基本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我选择两个类别和两个专业作进一步的介绍。
一是人文科学和社会学大类及其下属的历史学专业。这个大类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博物馆学、对外汉语、国际政治、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等专业,分别属于人文学院和传媒学院。这一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其他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相同(全校各类别和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是相同的),53学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类课程,13.5学分;《体育》、《军事理论》、《军训》等军体课,5.5学分;《大学外语》类课程,9学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等计算机课程,5学分;学科导论课,2学分;其他通识教育选修课15学分。其中历史与文化类3学分、文学与艺术类1.5学分、经济与社会类3学分、沟通与领导类1.5学分、科学与研究类3学分、技术与设计类3学分。
这一大类的大类课程42学分,学生需要在《现代汉语》、《逻辑学》、《中国古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社会学》、《中国哲学》、《文学概论》、《文化人类学》、《外国哲学》、《世界历史》、《大众传播通论》、《新闻学基础》、《古代汉语》、《政治学》、《信息文化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等每门2-3学分的课程中选修28学分。另外在课程号带“A”的课程中选修6学分,还要修读4学分的《高等数学》,4学分的艺术设计类课程。
这一大类中,历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55学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专题》、《中国近代史专题》、《世界近代史专题》、《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和《海外中国学文献选读》7门课程共15学分;另外设基地班必修模块课程《中国历史文献》、《考古学通论》、《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和《二十世纪世界史研究》,10学分;设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必修课11学分;按两个方向各设选修课16和15学分;设专业实习3学分,毕业实习3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除专业课外,还按照学校统一的要求,设个性课程15学分和第二课堂4学分。个性化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修读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专业推荐的各项课程。学校建议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或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的选择修读课程。历史学专业推荐学生选择修读的课程有《日本文化史》、《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传播与文化》、《世界文明史》、《公共关系学》、《中国文化通论》和《人际沟通艺术》。
二是理科试验班类(即理科基础学科类)及其下属的物理学专业。这个大类包括12个专业21个方向。12个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气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这一大类53学分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与上文介绍的相同,大类课程学分设38.5分。大类课程中,设不少于32.5学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6学分的工程技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必修课11门28.5学分,分别是《微积分》(1、2、3)、《线性代数》、《普通化学》、《化学实验》(甲)、《大学物理》(甲1、2)、《大学物理实验》、《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心理学导论》;选修课4学分及以上。
这一大类中,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例如,物理学专业的专业课为59.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物理学实验2》、《数理方法1》、《原子物理》、《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物理》、《近代物理实验》(1、2)和《固体物理》8门,19.5学分;开设《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和统计物理》4门专业方向必修课,16学分;开设10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设6学分的实践教学,8学分的毕业论文。除专业课外,设14学分的个性课程,4学分的第二课堂。
就点上来看,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前期分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类实施教学,口径更宽,改革步子更大。但是,由于它只在一个学院实施,没有广泛性,这里就不介绍了。
二、复旦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的本科教学原则是“通才教育,按类培养”,教学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2001年开始,复旦大学就开始了“按类培养”的改革和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2005级学生开始,复旦大学加大了按类培养的力度,把一年级学生全部归到复旦学院下,分7类进行教学,二年级以后才分专业培养。目前,复旦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分为综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文理基础课,分人文类基础课、法政类基础课、经管类基础课、数学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技术科学类基础课、医学类基础课七类;专业教育课程,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分专业设置。四年制专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一般在140-150学分之间。
复旦大学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共35学分。课程名称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大学英语》(1、2、3)、《体育》(1-4),《计算机课程》(由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中选修一门,在《C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中再选一门)。此外,学生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技与宗教》、《文化大革命史专题》、《中共党史人物述评》、《中国社会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合作与冲突》等课程中任意选修2门。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选修部分分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类、美育类、体育类、人文科学与艺术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医学与药学类,每类由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组成,由学生在每一类中选修1-2学分的课程(美育类必须修读2学分)。这类课程文科学生需要选修13学分,理工科学生需要选修9学分。
文理基础课程的学分数一般为28学分,最多的32学分,每个类别开设的课程门数不一,少的10余门,多的近50门。这类课程一般由学生按照自己所在的类别选修,即人文类的学生选人文类的课程,经管类的学生选经管类的课程,自然科学类的学生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如此等等,但要求有一定交叉。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在人文类基础课的第一类课程(包括《文学原典导读》、《中国文学传统》、《语言学导论》、《史学原典导读》、《世界文明史通论》、《国史概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哲学导论》和《哲学原典导读》)中修读12学分,在人文类基础课的第二类中修读8学分。此外,要跨类到法政类和经管类的基础课中修读8学分。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在经管类基础课中修满25学分,在人文类和法政类基础课中修读6学分;物理学和化学专业学生的文理基础课学分全部要求在自然科学类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上下)、《大学物理》(上下)、《普通化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普通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实验》)中修读。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一般在50-70学分之间,含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任意选修课。每门必修课的学分一般为2-3学分,最多4学分;每门选修课的学分一般也为2-3学分,以2学分的居多。复旦大学各专业的必修课与一般大学各专业的必修课大同小异,只是学分数和课时数较少一些,不像浙江大学改革后的专业课那样整合和新式,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介绍了。
三、简要评论
通过以上对两校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结合国内一般高校和8188cc威尼斯的有关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按类培养是我国主要综合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推行按类培养、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走到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前列。浙江大学的改革尤其具有前卫性、冲击性、震撼性和颠覆性,它大大打破了我国高等学校形成和坚持了几十年的以专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本科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通识教育。浙江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甚至比美国、日本的一些一流大学还要激进。
2、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推进,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专业淡化,专业口径大大拓宽,学科交叉渗透,本科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阶段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在现阶段,至少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本科教育要分专业实施,还不能取消和超越。如何处理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确实是有待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改革,其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作出什么调整,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是无疑为我国高等学校至少是同类学校提供了示范,值得关注。
3、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在整合各学科专业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建设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构建新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方面的做法,有开拓性和创造性,很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学习。
4、云南大学从2000年起,已经开始探索按类培养本科人才的路子。2006年,8188cc威尼斯又深化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是,笔者认为,就大多数专业看,8188cc威尼斯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依然较强,需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们虽然不一定像浙江大学那样走得那么远,但广大教师和干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两校和其他高校的经验,在淡化专业教育色彩,拓宽专业口径,搭建较宽的学科基础课平台,推行按大类培养方面,迈出新的步伐,确是无疑的。(殷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