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陵县镇北村老梨树自然村,“田野里的钢琴”展示出这座边陲小村的发展与变化;在腾冲市帕连村,原创歌曲《窗》娓娓道来属于这里的万家灯火和诗意浪漫;在鹤庆县松园村,胸怀音乐梦想的学子和当地老乡一起在“梦想书屋”唱响乡村之音。
图1:老梨树村“田野里的钢琴”
这些村庄曾经平平无奇,但一群乡音团队的小伙伴,怀揣民族音乐的梦想,把如沧海遗珠般散落在乡村的民族音乐编织为牵动经济流量的“网”,实现了“艺术改变乡村”的蜕变与农文旅的融合式发展,开启了“乡音”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乡音团队成立于2019年,是一个致力于民族音乐二度创作并不断探索艺术改变乡村发展路径的创业团队。该团队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学生杜匡辰发起,成员是来自云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团队还邀请民族音乐业内专家和民间艺术家作为专业指导。团队在成立之初主要收集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二度创作后以“新民乐”形式投入市场,形成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化保护、传承民族音乐。近年来,团队致力于探索民族音乐和艺术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反哺,并于2023年6月注册成立云南玖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信王军先生的“艺术改变乡村”项目合作,以二度创作的“新民乐”及其他艺术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创造乡村网红“爆点”,通过新媒体传播实现由线上打卡粉丝向线下游客的引流,提升乡村热度,创新村庄业态,促进农文旅和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图2:乡音团队在石林矣美堵村调研
目前,乡音团队拥有歌曲版权168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份,公司已与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等签署了民族音乐产业化意向合作协议。
依托乡音模式的实践,团队先后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获得第八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赛季军及金奖、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赛金奖、云南省第十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彩云汇”创新创业大赛暨2023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诸多奖项。乡音团队的实践获得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并被教育部、省教育厅专家称为“一堂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音乐金课”。
图3:杜匡辰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
图4:乡音团队获得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赛季军
拾乡村民族音乐遗珠。艺术来源于人民,民族音乐来源于多民族在田间地头吟唱的儿歌、情歌、山歌和劳动号子。乡音团队扎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走访了35个地区、收集了1335个民族原音片段,深度挖掘云南民族音乐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了民族音乐素材库,及时把握Z世代音乐消费偏好与民族音乐二度创作作品之间的强链接,广泛开展二度创作,初步探索出以民族音乐产业化的发展来解决民族音乐传承难、传播难等痛点的发展模式。
图5:杜匡辰在帕连村收集民族音乐素材
探艺术改变乡村之路。乡音团队从乡村民族音乐中汲取大量“野生”资源,通过融合音乐产业链开展二度创作,在实现乡村民族音乐深度挖掘的同时,本着获取必将回报的社会责任,通过艺术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相结合,将乡村民族音乐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活水之源,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把音乐、文旅、民宿和研学等结合起来反哺乡村发展建设。团队邀请著名艺术家信王军先生作为艺术指导,在云南省开展“艺术走进乡村”系列活动。
“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是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乡音团队在走访云南省大量村庄后发现,不少村庄积淀了大量民族音乐和文化资源,历史悠久,风貌秀美,若能放大其本土民族音乐和文化资源,并以现代消费者偏好的方式呈现,使古风村落与艺术元素交相辉映,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相得益彰,可成为促进本土相关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打造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乡音团队创新理念,逐步形成深度挖掘村落文化、历史、艺术精髓,依托村落的旧墙、老屋、青砖、小巷进行艺术创作,打造全新的音乐和艺术场景,引流游客,配套创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探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新路径。
图6:乡音团队在宜良麦地冲村调研
用音乐文化点亮乡村。乡音团队初到腾冲市帕连村时,觉得该村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面临着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儿童无人照料、乡村发展缺乏动力与支撑等问题,但是,随着走访的深入,团队发现,帕连村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和特殊的“汉傣”文化资源。“帕连”在傣语意为“红岩”,因其庄田在红岩下得名,村落形成于明末清初,汉文化和傣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傣”文化。基于帕连村有历史、缺开发、空心化、发展弱的实际,团队开始“艺术改变乡村”的探索。在村中以“窗”为主题,打造了一面万家灯火墙,每天晚上8点,几十扇窗与路灯一起点亮,万家灯火组成了英文“I LOVE U”,营造了帕连村独特的诗意与温暖。同时,团队以暖人心、暖亲情和当地留守儿童为结合点,创作音乐作品《窗》,成为村庄与访客、游人、网友对话的音乐桥梁。此外,团队还以村民为主人公,创作了村民唱歌、跳舞、读诗、学习、弹奏民族乐器等各类墙绘,让村民为家乡代言。伴随着音乐与艺术的浸润,帕连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实现了线下的有效引流。这带动了创业与就业,产生了文创农家乐、体验式村落旅游、傣族织锦、创意民宿等多种新业态。此外,乡音团队还辅助村中的音乐带头人等签订商业演出协议,推动实现民族音乐对乡村发展的反哺,以及本土音乐与艺术元素的持续发展,实现以音乐为媒保护乡村文化,以艺术为桥探索乡村振兴。
图7:帕连村万家灯火的“窗”
创乡音模式振兴乡村。乡音“艺术改变乡村”的实践让帕连村从“三无”村庄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及“美丽乡村”示范点,这样的实践也在大理松园村落地,造就了“一万个梦想”的聚集地。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乡音团队提炼出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乡音模式。首先,让乡音“醒过来”,激活乡村新动力。寻找遗落的乡音,挖掘民族乡村地区的“歌唱家”“领唱人”,将民族音乐经典再度传唱,形成当地特色的音乐和文化IP,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引流触发点。其次,让乡音“秀起来”,打造乡村新亮点。依托乡村音乐和文化资源,构建乡村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多元素矩阵,匹配商业业态元素,为乡村因地制宜开展“旧貌焕新颜”改造,拓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打造年轻化、多元化、主题化的农文旅新业态,深化民族音乐与村落其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第三,让乡音“唱起来”,传播乡村新形象。结合乡村民族音乐资源进行二度创作并传播音乐作品,同步对本土乡村音乐人进行培训、引流,精心打造具有地区身份符号的“一村一曲”“一镇一曲”“一县一曲”,同步制作、宣发乡村发展的短视频,加快乡村新形象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覆盖面。第四,让乡音“火起来”,激活乡村新动力。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特色,把民族音乐和文化元素充分融入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各个层面,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比如将民族音乐以NFC芯片为载体,与本土特色产品销售形成联动,既促进村庄民族音乐传播,又带动乡村产品销售;比如根据不同村庄的民族节庆特点,为乡村策划主题音乐节和艺术节,创造乡村走红的“爆点”,稳固乡村吸引游客的“热度”。
图8:松园村“梦想书屋”旁的乡村音乐会
“乡音”模式以乡村振兴为导向,以“乡土文化再造”为抓手,立足本土音乐与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乡村特色音乐和文化IP,传递乡土文化价值,激发业态创新,带动创业与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让艺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下一步,乡音团队将持续深度探寻云南乡村遗落的民族原音,把唤起“乡村主人公”意识作为提升乡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让民族音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传播和发展,以民族音乐为媒助力乡村振兴,以民族音乐为桥传递中国声音。
供稿:经济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