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为新认定的40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授牌并讲话。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炎教授代表云南大学接受授牌,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胡洪斌教授、王佳副教授参加授牌仪式。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名单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40家单位入选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云南大学基地由李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自2003年以来经历了起步探索、深化拓展、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
探索起步阶段(2003—2006年):依托云南大学研究机构和原文化部与高校共建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全国较早涉足文化产业的理论、实践、政策咨询研究及人才培养。
深化拓展阶段(2007—2014年):依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优势和区域文化产业原创性研究,拓展和深化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领域。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22年):研究基地积极融入和对接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致力于为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乡村文化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起步阶段就得到国家原文化部的支持,依托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共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两个基地组织架构+五个中心+五大支撑平台”的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在理论创新研究、战略咨询服务、高端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平台建设、对外交流、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
在理论研究方面,从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到西部发展发展模式分析,再到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拓展农村文化经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传承传播多个面向。2019年以来,基地成员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项、省级科研成果奖8项,出版学术专著21本,主编教材2本,发表学术论文85篇(CSSCI期刊21篇),成果被采纳9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3项,教育部社科项目5项,省哲社研究课题20项;并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大系、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合、系列文化产业类教材、西部文化产业研究丛书、专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文化蓝皮书《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等成果。
在平台建设方面,形成全国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云南)基地、U40文化产业学者暑期工作营(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民族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新型智库、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丝路两端文化经济研究室等多个平台。
在对外交流方面,先后与台湾海基会座谈交流、与台湾佛光大学、元智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敬大学签订院级合作,与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文化经济学与旅游研究所签署院级合作协议。
在智库服务方面,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云南文化建设、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省外地方文化发展、形成系列品牌成果、创新基地智库服务模式。其中,特色文化产业研究转化为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助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推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规划、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等政策文本出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20年来先后培养文化产业本科100多名,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生30多名;整合学科优势,学科专长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在地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设立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转化平台效能,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在地性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云南大学学科完整的学术研究体系,建设国家一流的文化建设与文旅发展新型智库,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着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
供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