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洪乡“总书记回信”雕塑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佤山大地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小康生活的历史巨变。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希望老支书们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总书记的回信,更加坚定了当地干部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沧源项目点调查启动会
为深入了解沧源县近年来的发展情况,2023年2月,云南大学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调查组师生奔赴沧源县,再听佤族人民唱新歌,共建美丽新佤乡。在调查期间,调查组走访了468户村民,调查了十余个县级部门,深入了解沧源县在人居环境、产业建设、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成绩与经验。
调查组成员在老支书岩翁家与老支书交谈
2月7日,调查组成员在班洪乡参加老支书宣讲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老支书赵三木噶的讲解中,调查组成员进一步了解了阿佤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年轻学子听着老支书们讲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经历,都深受感动。
调查组的五位同学住在老支书岩翁家里,在和老支书谈心的时候,老人家总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年轻人要‘坐得住’也要‘弯得下腰’,‘坐得住’就是不把基层经历当作‘镀金石’,要在为人民服务的前线深深扎根下来,定下心来为百姓服务,‘弯得下腰’就是要亲自到田间地头去感受、体验百姓的生活,解群众之所难。”听了老支书的一席话,同学们感触很深,都决心要按照老支书说的那样做。
在南朗村与村民交谈
南朗是沧源县唯一个位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村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为顺利完成在南朗的调查,调查组的师生们每天早上8点出发,晚上11点才能返回驻地。在调查工作中,南板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东辉给予调查组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他“身兼数职”,是司机,是向导,也是翻译,让师生们深受感动。村里的长者基本上只会佤语,为了能让调查组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李东辉总是不厌其烦地为调查组进行翻译,反复确认提问内容。他还是一个“人形数据库”,从每家每户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到各个自然村土地的数量、面积等都能脱口而出。基层工作细小、琐碎、繁重,仅凭知识储备远不够,需要的是对乡村基层工作的热爱、情怀,更需要的是愿意扎根基层、造福家乡的坚持。师生们都觉得,李东辉是沧源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一个缩影,是“担当负责、踏实肯干”的沧源基层干部的代表,正是这些基层干部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调查组师生在档案馆查阅扶贫志编纂所需资料
受沧源县乡村振兴局的委托,3月28日,调查组师生们再次来到沧源县,参与《沧源佤族自治县扶贫志》的编纂工作。在前往沧源前,师生们进行了档案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具备了基本的查阅档案能力,很快就进入查档工作状态。《沧源佤族自治县扶贫志》中的记述时段从1950年跨越至2021年,记述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许多扶贫档案打印文件墨迹浅、手写字迹难以辨认,个别档案还布满了霉斑,导致很多同学都出现了皮肤过敏的症状。怎么办?戴上口罩继续干!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师生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力求全面、真实,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查阅,调查组梳理了沧源县脱贫攻坚的一大批原始资料,为扶贫志编撰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获得了沧源县乡村振兴局的高度肯定。
在沧源,调查组师生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劳作,感受到了沧源佤族人民的热情、坚韧与智慧,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感受到了沧源人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信心和决心。阿佤人民的幸福歌,会一直唱下去!
供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