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春节前后,由云南大学牵头,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875名师生奔赴云岭大地42个样本县(市、区)的348个行政村,展开了一场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师生们深入云岭大地,深入乡村社会,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生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社会科学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推出系列报道《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分享各组师生在大调查中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人了解云南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云南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和大调查背后的故事。
我眼中的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一)
云大师生撷春来 边城西盟展风采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处于祖国的西南边疆,其西、西北部与缅甸相依,国境线长89.33公里。西盟全县辖5镇2乡,分布着汉族、佤族、拉祜族、傣族等民族,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西盟县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于2019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云南大学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项目西盟佤族自治县课题组于2022年11月28日—12月15日、2023年1月15日—2月16日两次赴西盟调查,走访了22个部门,访谈了约50人次,深入6个样本村完成6份村居问卷和158份个人问卷调查。问卷范围包括勐梭镇秧洛村的戈约、博航,勐卡镇马散村的大马散、永俄,翁嘎科镇英候村的英宋、英洛,中课镇窝笼村的窝铁下寨、来娘,岳宋乡岳宋村的小新寨、永埃,力所拉祜族乡力所村的茨米竹、阿佤来。其中,茨米竹自然村为拉祜族村落,其他11个村寨均为佤族村落。
一进入西盟,师生们就深切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全部硬化的道路、敞亮洁净的人居环境、党员户院子里高高飘扬的党旗、守边固边的人们、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在调查中,师生们听到许多动人故事,接受调查的人们,纷纷讲述着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党在边疆的好政策,以及西盟边城的巨大变化。
2023年2月13日,西盟调查组前往西盟县第一中学,带队老师叶黑龙、藏族组员旦增桑姆同学以及佤族组员黄琪瑶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同学们要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要志存高远,边疆的孩子也有美好的未来,要懂得感恩,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西盟县第一中学的同学们积极与调查组成员互动,欢声笑语回荡校园。
在岳宋乡小新寨,几个孩子模仿着红旗民兵排纪念馆壁画上先辈持枪守卫故土的姿势,骄傲地站立着。调查组成员深深感受到,红色精神沁润着他们童年的心灵,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守卫祖国边疆的“守土人”。
在调查中,常常有小朋友热情地给调查组成员送水拿糖,虽然语言不通,但可爱的佤族小女孩和调查组师生欢笑着拥抱,这与我们了解到的多年前佤族同胞“见生人就跑就躲”的情形完全相反。我们还看到,有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佤族小女孩,正在教自己的小妹妹用汉语喊“爸爸”“妈妈”,并向调查组师生展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语言技能。
调查组的同学们纷纷感慨,此次西盟之行是自己人生旅途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佤族同胞们热情似火、开朗大方、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同学们脑海中。从书斋走向田野,赓续“魁阁”先辈的学术报国之志,了解边疆,了解农村,了解党的政策,通过听取群众的讲述,观察他们的生活,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当今的中国,这也许是本次调查的最大意义。
供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