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一个充满绿色与希望的故事正在上演。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从小与花卉相伴成长的彝族姑娘--云南大学2019级本科生张杨。在她的成长记忆中,总少不了那些绿色的伙伴——多肉植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多肉,不仅陪伴着她的青葱岁月,更在润物细无声中教会了她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在每一个小小的多肉植物背后,她看到了自己的家乡和更多的乡亲及群体的期盼。正是这份深沉的情感与责任感,使张杨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要让更多的村民共同富裕和让更多的乡亲过上美好生活”!
深挖多肉新产业,筑梦乡村新希望
张杨出生于昆明市呈贡区小干河村,她深深热爱着脚下这片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于斯,奋斗于斯,她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未来充满着理想憧憬和致富抱负。
图1 彝族姑娘张杨在创业基地
2010年前后,多肉植物因其可爱的外表及其治愈风而风靡全国。随着“多肉热”的持续,2016年,15岁的高一学生张杨喜欢上了种植多肉,刚开始,她用家里的20亩花田种植多肉,获得成功,随后,她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将多肉种植面积拓展至200亩。
看到张杨的多肉事业红红火火,村里的36户村民大受启发,也开始复垦荒地种植多肉。2018年,张杨及团队累计带动周边83户村民集体种植多肉,全村多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形成了小干河片区多肉产业基地。
2019年,张杨高中毕业,考入了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与设计专业,在汲取了更多理论知识后,她将所学专业与文创设计相结合,成立了“张杨多肉工作室”,探索多肉营销的新渠道。
大学四年中,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张杨与团队成员一起,奔走于田间地头、乡村小巷,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他们发现,目前云南多肉市场存在本土育种技术落后、产品高度同质化、营销渠道及模式单一、品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经过分析研判,张杨尝试用新农业的技术和模式来解决这些难题,并初获成效。
图2 张杨在花园基地劳作
2021年,张杨带领团队成立了昆明杨洋阳花卉种植有限公司,同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合作,打造多肉种养殖联合体。公司尝试采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一方面,与村集体和农户对接,实现直接帮扶;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作为连接纽带,统一出售多肉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将多肉植物的种植技术更多更好的推广给种植农户,并回收农业种植单品,帮助农户打开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盘活资源新动能,拓展营销新模式
公司成立后,张杨一直奔走在花卉基地与出差途中。每天早上6点便前往多肉基地,修枝理叶,有条不紊地开启繁忙的一天。
图3 张杨多肉基地实景
创业之初往往充斥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哪怕从小跟在父母身边学习如何经营管理绿植,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新品研发、资金支持、扩大销路、电商起步等难题还是会困扰这位不到20岁的姑娘。
“创业不畏艰,创新不能止”是张杨经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面对难题,她一边坚持带领村民扩大多肉种植面积,一边尝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进一步强化新品研发工作,拓宽多肉产业链,实现新品量产以及打造“研产设销”一体化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云南大学的支持下,张杨及团队依托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研发新品,依托云南省“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基地,为农民培训多肉种植技术,延长种植产业链,实现产业带动。
图4 张杨团队在云南大学实验室
与此同时,张杨看到电商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后,她顺应趋势优化商业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开启电商及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新模式。她凭借丰富的多肉生产种植经验,探索出一套使多肉种植及量产更加科学化的多肉智能培育模式,为更多创业者拓宽“研-产-设-销-培”的路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支持下,张杨及团队的多肉种植之路越走越通畅,越来越广阔。以金钥匙开启七彩云南、以新农业带动村民共富、以多肉产学研用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目前,张杨及团队已带动郎家营、缪家营、脚步哨、赵家山等多个村庄102户村民参与多肉种植,相继复垦荒地3500余亩,带动当地多肉种植累计产出约5.25亿元。
图5 自研多肉锦化剂
图6 自研多肉营养土
强化农技新研发,数字赋能新农业
自创业以来,张杨坚持科技兴农的理念,致力打造技术壁垒,通过专利授权将高科技应用于多肉种植的各个阶段,以确保多肉的高品质和高产量。
图7 数字化种植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
凭借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张杨的公司在多肉植物培育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他们不仅实现了多肉植物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智能化培养,还研发出了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多肉智能全生命周期追溯培育模式。这一模式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种植技艺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多肉植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预示着张杨及团队所取得的创业成果为增添云南新农业、新产业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业造就新岗位,实现社会新价值
张杨所创办的昆明杨洋阳花卉种植有限公司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附近,地处城乡结合部,且拥有人口密度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和大学生人才资源。 张杨不仅主动展开相关的植物种植技能培训,而且加大就业岗位的设置力度,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者、职业农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待业女性等群体累计提供了616个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不仅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还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为更多求职群体实现美好生活目标打下了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张杨的创业活动还间接带动了上下游2500 余人就业,为乡村产业的振兴和产业链的融合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图8 张杨及创业团队成员
张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示范作用,不仅体现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更是为云南地区的创业与就业市场树立了良好的标杆典范。她的贡献得到了云南省农业农村部门、省妇联、省残联等的高度赞誉与肯定,她与这些部门开展了培训、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项目合作。
推动农社新联盟,提升产业新聚集
伴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张杨及团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通过建立合作社联盟,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张杨及团队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研制出先进的多肉种植技术和80余种新品,为加大多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张杨在呈贡区的多肉种植取得了良好的乡村振兴示范效果,当地政府也大力支持多肉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将其作为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为此,张杨获得了2023年云南省“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以创促教新维度,育人培养新目标
张杨不仅专注于自身事业发展,而且积极回馈母校,为更多学弟学妹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她带领团队同学参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女职工大赛、“三创”赛、第七届云南省“春城创业荟”“彩云汇”创新创业等竞赛,旨在提升创业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卓越执行力等核心竞争力。
图9 张杨团队获得云南省乡村振兴奖
同时,张杨还结合大学生研学活动和课外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云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并结合基地的生物多样性专门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基地”和“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基地”等10余个实践教育及培训实训基地。目前,已累计接待2000余人次开展实践调研,让更多青年学子能真正扎根实践、浸润红色基因、了解国情民情、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青年力量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坚持合作新路径,塑造人才新体系
截至目前,张杨及团队带动并培养了一批管理、销售、市场开拓、研发、电商以及物流运输等人才。同时,在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张杨为大学生提供了70余个实习岗位。这种前瞻性思维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确保了公司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10 项目负责人张杨开展全省电商人才培训
张杨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与高校的紧密合作与协同,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能够学以致用、施展才华的舞台,并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利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多肉种养植的技术研发,将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这种双赢的模式,不仅助力乡村一二三产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同时,助力高校育人体系朝着多元化创新性方向的发展。
图11 项目负责人张杨参与云南省农村主播培训
此外,张杨成功开设直播平台并主动开展电商培训,旨在提高各类群体对电商直播的实际操作技能。凭借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张杨得到了省级多个部门的青睐,并被聘请为电商直播培训的特聘讲师。至今,她已经为社会培训了超过500名电商直播人才。这一系列的举措,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了大量符合电商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青春领航新梦想,铸就乡村新繁荣
图12 多肉项目参展2023年重庆高博会
张杨创业的成功,不仅源于她对梦想执着的追求,更得益于社会各界、政府部门、企业专家、学校老师以及家庭亲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指导与关怀,这些温暖和鼓励无时无刻不在给予着张杨投身创业的信心与勇气!今天创业小有成就的张杨,在她心目中最想持续和坚持做下去的事,就是“更好地回报社会、反哺家乡、推动经济、助力共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一代筑梦人、造梦人和追梦人”!
供稿:本科生院
编辑:李哲 责任编辑:王崴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