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洋浦校区接连发生好几起同学上当受骗的案件。在学校有关部门的迅速介入后,目前已暂无同类案件发生。这一事件同时也在同学中引起纷纷议论。有很大一部分人说,是受骗的同学太过单纯,社会经验不足,才会轻信人言。这种说法有相当的道理,但我们觉得,把上当受骗的原因仅仅归咎如此,将无助于对此种现象的深入分析,更无助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防同学们再次被骗。下文中,我们试着从骗子的角度来追寻,上当受骗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或骗子骗术的成功究竟何在。
在进入具体分析之前,我们想先提出一个命题:所有的骗术都利用了“心理骗术”。我们认为,心理骗术的作用相当于对受骗者进行心理诱导,其目的就是要让受骗者产生对骗子信任感,进而落入骗子设下的陷阱。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依此命题找出骗子所使用的心理骗术,并试着提供解围的方法。
部分同学的手机近期收到这么一条短信:您的银行卡于×月×日在百盛购物中心刷卡消费3680元,这笔款即将扣除,如有疑问请咨询银联客户服务中心:0871---622××××。骗子完全预料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反应无外乎,骂句“无聊”后迅速将其删除。在实际中,这一反应的确是大多数人的举动。但也有少部分人被信息内容搅得迷惑不解,于是,他们按着骗子提供的电话回复询问,上当的同学就是从这群人中产生。
在这里,骗子使出了第一种骗术,即让收到信息的人心生疑惑。骗子很清楚,当一个人收到一条与自己安全、财产有关的短信,不可能无动于衷。对于回话者(我们将回拨电话给骗子的人简称为回话者),骗子就是要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感。
在接下来的骗人游戏中,骗子又使出了两种颇为聪明的心理骗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回话者质疑,自己并未在百盛购过物时,骗子则答到(大意):我们是银联网络安全中心服务人员,您的账户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您的存款安全考虑,请将您的存款转移到我们为您设定的预警账户。在这里,骗子使用了一个相当技巧的策略,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的安全考虑。有谁不在意自己存款安全呢?同时有谁不会对替自己安全担心的人心生好感呢?骗子的关怀令回话者很容易放松警惕。
再接下来骗子使出了第三个策略。骗子告诫回话者,你周围的人对你的信息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请务必尽快转移存款。这一告诫话语的潜台词是:只有我们才不会威胁你的账户安全,也只有我们才能保障你的信息安全。在这里,骗子想要切断回话者原有的与老师、同学的心理(信任)联系,进入只有骗子和回话者存在的封闭的对话场,已达到让回话者彻底相信自己的目的。而回话者在这一刻,忘记了老师和同学的忠告,也忘记了平日的谨慎,仿佛灵魂出壳般(应该说,受骗者不是不理性,他的理性是一种限于当时特殊场景下的理性,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受骗者的行为),而只信任装扮成很关心自己的骗子。至此,一场成功的骗人游戏便水到渠成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意识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关注对象的“焦点意识”或“集中意识”,另一种是“支援意识”,支援意识”是指在我们思想的时候,受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所受教育的影响,但对其,人们没有感知或不能清楚的感知。当人在认识/关注时,焦点意识占据着主要的注意力资源,或者说认识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的思维,而沉默的支援意识会受到压抑乃至遗忘。这一幕,就是我们在此案件中所看到的。萦绕在受骗同学的思维里只有电话那头的骗子谎话,他的焦点意识已全部被骗子占据,并且这一点在受骗同学对自己存款安全的担心下又被加强了。而原来的以支援意识形式存在的常识/理性/谨慎已被排除在思维空间外。于是,受骗发生了。
受骗案件发生后,我们要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如何谨防再次受骗。坦率的说,我们无法开出一剂永远杜绝上当的良方。因为我们认为,如果将骗子视作专事于发明心理骗术的专家,他们无疑比我们更精于骗人,而我们并不比他们更聪明。更多时候,我们像是事后诸葛亮,只能从已经发生的受骗案例中汲取教训。就本文集中分析的发生在洋浦校区的案例,我们其实不难发现骗子骗术上的漏洞。首先、短信内容与骗子在电话里的回答完全不同。短信内容说的是钱将被扣除,骗子嘴上说的却是账户安全问题。其二、骗子的短信是用手机号码发来。一般经验告诉我们,像银联这样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专用服务号码。其三、骗子的普通话是否标准,也可以作为怀疑的依据。第四、当自己卡上余额不足骗子所说的扣除款时,骗子的信息就值得怀疑了。当然,在本案例中,受骗同学存款的确多于扣除款。但是,我们很难说,即便余额不足扣除款的同学回复电话后,不会上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中,陌生人不会比自己、家人、老师和同学更关心自己的钱财和人身安全。这一点是大家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应该切记的常识,或者说支援意识应该作为任何场景下我们行动依靠的不可或缺的参数。
同学们,请擦亮你的眼睛,遇到类似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与辅导员老师或家人沟通,你的财物就不会丢失,骗子也不会得逞。
楠苑工作站全体辅导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