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转型:20世纪50年代

2008-04-11 新闻中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上世纪50年代末这10年可以说是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转型时期。

其一,组织机构的调整。随着新兴政权的建立,原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使命宣告终结(其中有小部分的机构和人员迁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大学里的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院系也面临着“撤、停、并、转”的命运。这个工作的最终完成拖到了50年代末期,期间贯穿着民族院校和与文化人类学类似的“民族学”专业的建立等“事件”。尔后形成的组织格局就是:华东、华南的人类学民族学机构被撤销,华北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的形式保留了研究队伍,并充实了一些南方学者。至于其他各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几乎消失殆尽。

其二,研究人员的分流与思想改造。由于机构不存在,研究人员不得不分流到其他单位,除了一部分人集中到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能继续从事少数民族的研究以外,其余大多数的人类学者都不得不转向历史学和考古学,并且从事原始社会史的研究。不仅如此,为了能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彻底的决裂,这些从“旧世界”过来的,一直从事“资产阶级性质”的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得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在人类学民族学界,出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述。如林耀华在1951年运用恩格斯的劳动观点,写出了《从猿到人的研究》,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梁钊韬、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林惠祥等转向从事原始社会史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自己编写新教材《原始社会史》、《人类学概论》、《中国考古学通论》等。这种思想改造运动随着50年代末“反右运动”的兴起,发展延续到另一层次的更为激烈的思想革命运动。

其三,人类学研究思想“苏维埃化”的完成。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以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思想成为当务之急,这项工作首先在知识分子集中的高等院校展开。1952~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里进行院系调整,高等教育部提出“苏联经验中国化”的口号,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依照苏联模式展开各项工作。所以,有学者在反思中国人类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学术思想时,认为当时主要是秉承单一的原始社会史和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路径,而这个研究取向具体贯彻于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工作思路之中。

中国政府当时在民族事务上的最迫切的具体工作就是如何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因此,从1953~1956年开展的全国性的民族识别工作和1956开始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反右运动”开始时曾一度中断,但这项工作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作中的理论指导思想就是社会进化论,把民族访问所见到的风俗、语言、制度、经济等现象归结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残余”。随着这两项工作的完成,参加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也基本上完成了其思想的“洗礼”和转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理论取向也从多元归于单一,完全站到马克思主义的阵线上来了。所以,从学术思想来说,基本上完成了转型。

转载自IUAES官方网站

上一条:踏青追思 缅怀先辈 下一条:踏青追思 缅怀先辈——8188cc威尼斯...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