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为云南大学师生作了题为《水利大数据》的学术报告。
作为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王光谦院士主要从事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科研成果丰硕。在此次报告中,王光谦院士详细介绍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他说,水利信息化经历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智能化五个阶段,数字黄河是水利信息化的一面旗帜。从数字流域到全球河网、全球水情预报,再到全球水汽通量与天河工程,王光谦院士结合生动案例,系统阐述了水利大数据的应用。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是‘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数字流域+流域水沙、水质模型’”。王光谦院士重点介绍了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并从黄河问题与研究目标、流域产流产沙机理与模型、黄河流域水沙计算、数字流域模型软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数字流域模型的技术问题。“大数据模型使河流治理工程如虎添翼。”王光谦院士在报告中说。
“全球河流水系是关系全球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环境现状及演化趋势的核心,建立全球河网意义重大。”王光谦院士就大规模河网提取、河网编码与管理、结构化分层河网、河网数据云服务等技术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还运用全球气象水文数据基础、全球河网数据集等水利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论述了全球水情预报平台背景和现实情况。在介绍全球水汽通量与天河工程时,王光谦院士以三江源为例,深入分析了三江源的特殊地理位置、多年平均风速分布,阐述了三江源地区整体水汽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天河水汽通量的基本科学问题以及天河工程的可行性与技术问题等。
“大数据时代提供的数据,你拿到之后发现了其中的错误,才叫真正地进行了研究。”报告尾声,王光谦院士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与师生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及个人感悟。
报告结束后,王光谦院士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他独到睿智的精彩回答赢得阵阵热烈掌声。师生们纷纷表示,此次报告会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思路开阔、旁征博引,使大家感悟到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受益匪浅。
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力,学校专家学者,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等聆听了报告。
王光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清华大学研究员。1962年4月生于河南镇平,籍贯河南镇平。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1988年、1989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青海大学校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泥沙等关键技术问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撰稿:邓文婷摄影:李哲
(编辑:马竞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