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新闻11月4日电(陈静)3日晚,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侯先光、马晓娅、丛培允、刘煜团队载誉而归,携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返回昆明,云南大学副校长胡金明率队迎接。张喜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万事开头难,这次获奖是集体努力的成果。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侯先光、马晓娅、丛培允、刘煜团队的“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云南省在此次大会上的唯一获奖项目,也是云南大学继2003年在该领域联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来,在这一领域的再次突破。当晚,云南大学副校长胡金明率队在昆明长水机场迎接科研团队归来。
据了解,节肢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是尚未破解的重大科学谜题,也是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长期为之奋斗的主攻研究方向。该科研团队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多学科交叉,对华南寒武纪含软躯体化石开展了一系列卓越的研究,从表观形态学、发育生物学等领域聚焦并挑战了节肢动物基本躯体构建演化中长期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同时,科研团队发现了最古老的节肢动物集群行为,首次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节肢动物生态行为的复杂性,为研究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雏形的构建过程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谈起这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张喜光说道,“确实很不容易,但这不是个人的功劳,是整个科研团队、学校、云南省科技厅等共同努力的成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次获奖也给了云南古生物学界很大的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是有能力突破的。”
侯先光也表示,“这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是来之不易的,也是成果辉煌的,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努力。”在长达15年的科研过程中,年轻人的参与让整个团队更有活力,也才能让古生物研究这项课题代代传承下去。
研究团队里的年轻一代研究员丛培允、刘煜感触颇多。丛培允说,“古生物研究是冷门学科,需要耐住寂寞、沉下心。在张喜光、候先光两位老先生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展现出非常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大家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
刘煜则表示,当他创造性地提出将micro-CT、荧光显微镜成像等技术方法引入寒武纪早期节肢动物化石研究时,很快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体现了团队开放、严谨的治学风格。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这样的荣誉,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也给了我的学生们很大信心。”
胡金明称,这是云南大学继2003年在该领域联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来,在这一领域的再次突破。此次获奖显示该科研团队在寒武纪早期生物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持续性重大科学发现,也是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涌现的骄人成果,展示了云南大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完)
原文链接:http://www.yn.chinanews.com/news/2021/1104/6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