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奠定了稻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的地位。稻谷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是全球农业和绿色发展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1997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提出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设想。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培育出了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多年生稻23、云大25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从物候、土壤生态等多方面开展了试验、示范和推广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多年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稻谷生产方式从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转变。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使命。让多年生稻技术快速走进农户,走进乡村,田野吐出稻花香,农民增产又增收,成为了胡凤益团队的衷心期待和不懈实践。
2020年,胡凤益带领多年生稻研发团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的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小院试验田50余亩,多名研究生和老师长期入驻。研发团队以小院为载体,把农业科技研发和农科人才培养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培养主力军。
“这种杂草叫做狗牙根,是一种稻田恶性杂草,防治它们一定要趁早,要在水稻4叶期、杂草2-3叶期施药……”小院的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生产知识传授给农民,同时也向农民们学习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同学们把科学技术带到了田间地头,将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多年生稻技术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生力量。
小院的同学和老师们积极服务于当地的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民带来了实际收益。小院与西双版纳宝云香稻公司展开合作,公司应用多年生稻5万多亩,为企业节约了种子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开支,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1160万元。以多年生稻技术为核心,以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为载体,在我省14个州市的76个县区、全国南方8个省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乌干达、科特迪瓦、塞拉利昂等国家开始试验示范,累计推广多年生稻10万多亩,惠及2.3万农户。
原文链接: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paper/48735_paperid_4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