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云南大学2022年度自然科学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2022-12-31  

一、“多年生稻”成果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图1:野外工作中的胡凤益团队

2022年12月16日,Science(《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胡凤益团队“多年生稻”成果入选该榜单,这是本年度中国唯一入选成果,在过去5年,中国也仅有2项入选《科学》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次收获后都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中国的研究人员培育出的“多年生稻23”可以达到广适、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强的标准,并为农民节省了数周的繁重劳动”该评价表明,云南大学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种已成为一项全球公共性产品。

胡凤益教授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突破传统技术,培育出利用地下茎上腋芽再生成苗的多年生稻技术,在不影响品质和产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种一次收获多次,于次年后免去种子、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减少劳动力投入约50%,降低生产成本约49%,为解决粮食安全难题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目前,团队已成功培育并通过审定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在云南、湖南、江西等南方稻区累计推广种植16余万亩,并在老挝、缅甸、泰国以及部分非洲国家进行试验示范,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有望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杨崇林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图2:工作中的杨崇林教授

由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崇林教授牵头,云南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首都医科大学4家单位联合申报的“溶酶体稳态调控与相关疾病”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十四五”重大项目立项,获资助直接经费15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高级别的项目之一。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成功立项,是近年来云南高校在该类项目上的首次突破。

“溶酶体稳态调控与相关疾病”重大项目,基于杨崇林团队及各课题负责人所在团队的长期研究积累和大量前期工作,建立多种模式生物在体研究体系,结合溶酶体相关疾病的病例样本,以“溶酶体发生-动态变化-大分子(胆固醇)运输-特化型溶酶体稳态与功能”为主线,深入研究溶酶体稳态维持,综合揭示溶酶体稳态维持的核心机制并阐释其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获批3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2年,云南大学牵头申报的3个项目分别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数学和应用研究”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领域获批立项。

图3:孙晓辉教授

图4:SKA先导望远镜(莫奇森宽视场阵列、澳大利亚SKA先导设备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物理与天文学院孙晓辉团队牵头负责的“基于SKA先导望远镜的宇宙磁场研究”项目共获得资助2940万元。本项目基于澳大利亚SKA先导设备、莫奇森宽视场阵列和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SKA先导望远镜,发展偏振数据处理方法,探测宇宙不同尺度天体的磁场结构,理解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为将来使用SKA开展磁场研究打下基础。

图5:李博教授

图6:经由云南入侵我国的主要外来植物

生态与环境学院李博团队牵头负责的“生物多样性抵御生物入侵的响应机制与受损系统的生态恢复”项目共获得资助1300万元。项目针对重大/新发入侵物种,揭示入侵种跨境/跨区域传播扩散的模式及驱动因素,阐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构建的生物网络和复合生态因子协同抵御生物入侵的机制,明确生态系统响应生物入侵的调节机制和修复机理,提出并验证新假说,发展基于网络理论的生物阻抗理论框架,构建基于生物多样性阻抗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示范。

图7:唐年胜教授

图8:项目技术路线概图

数学与统计学院唐年胜团队牵头负责的“大数据重采样、分布式推断与在线学习的统计理论与算法”项目共获得资助1000万元。项目聚焦大数据重采样、分布式推断与在线学习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发展带隐私保护、防恶意攻击的稳健重采样技术,建立去中心化及通讯有效的分布式统计学习理论、变结构数据流的动态在线统计推断理论,提出可扩展、收敛和快速迁移的高效统计推断算法,并将新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流行病防控、金融风控预警,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共性科学支撑。

四、牵头获得1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图9:8188cc威尼斯参加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227月7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召开。云南大学有11项科研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这也是云南大学首次同时斩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项的一等奖

邵志会教授领衔完成的《手性有机含氮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新方法研究》项目获自然科学一等奖,胡凤益教授牵头的《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及应用》成果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段昌群教授牵头的《滇池流域农田和山地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以及胡敏教授牵头的《儿童近视防控融合体系的创建和精准干预》项目均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杨云团队、李灿鹏团队、陆永萍团队获得二等奖,隆昱洲团队、李鹏团队、杨莹团队和吴敏团队获得三等奖。

五、张喜光教授荣获“云岭最美科技人”

图10:工作中的张喜光教授

20225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举办了2022年“云岭最美科技人”发布仪式。云南大学张喜光教授荣获“云岭最美科技人”称号,成为云南省10位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之一。张喜光教授20年来长坐“冷板凳”,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石为伴”,从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从中破译“无字天书”越过亿万年,与远古生物对话。探索慧眼,揭秘史前世界;科学匠心,破译无字天书。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Science、Nature、PNAS等世界顶级期刊,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与好评。曾先后获得教育部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2008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1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等。

六、于黎团队在PNAS上发表熊科物种形成的重要发现

图11:工作中的于黎教授

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黎研究员、吴宏博士后基于迄今为止最大的熊科物种群体基因组数据,首次报道了熊科物种中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杂交起源演化历史。该项研究报道了熊科物种中由种间杂交导致新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的案例,进一步揭示了熊科物种复杂演化历史之谜,也提示着在植物以及其他非哺乳动物中常常发生的种间杂交事件也是哺乳动物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结果以“Uncovering the enigmatic evolution of bears in greater depth: the hybrid origin of Asiatic black bear”为题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发表(Zou et al, 2022, PNAS. 119: e2120307119)。

七、田立德团队在PNAS发表冰芯39Ar放射性定年的新成果

图12:田立德团队采集冰芯样品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田立德团队与中国科技大学卢征天团队合作,在青藏高原冰芯定年的方法上取得创新,其联合研究成果以“A Tibetan ice core covering the past 1,300 years radiometrically dated with 39Ar”为题于9月26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PNAS 119 (40) e2200835119,2022]。

冰芯是保存环境大气的独特档案,从中提取气候记录的前提条件是掌握冰芯的年代信息。最近,中科大研究团队发展了原子阱痕量分析 (ATTA) 方法,在39Ar测量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对极其稀有的39Ar进行单原子水平的灵敏探测。团队大幅度提高了39Ar的检测效率、分辨率及灵敏度,近期成功地把定年分析所需冰芯样品降低至几公斤,从而使39Ar定年技术走出实验室,并首次应用到冰芯39Ar定年。这项基于量子精密测量的新兴定年方法也将提高中低纬山地冰川作为气候档案的价值。

八、祁斌团队揭示细菌激活动物食物消化的新机制

图13:祁斌团队

图14:细菌激活动物食物消化示意图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祁斌团队以线虫为研究对象,聚焦消化生物学中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如何影响动物消化食物的科学问题,首次建立了线虫食物消化研究体系,揭示了大肠杆菌膜蛋白OmpA/F通过多巴胺和NLP-12-CCKR-1抑制先天免疫p38/MK-1通路从而激活动物食物消化系统的机理,发现肠道微生物膜蛋白在宿主消化和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工作为神经、免疫和消化过程建立了新的联系,研究成果以Gut commensal E. coli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activate the host food digestive system through neural-immune communication”为题在Cell Host & Microbe报道。

九、刘丹丹团队领衔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入选教育部 “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图15:项目示范区实景图

2022年9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云南大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案例项目“北回归线上的潘多拉魔盒-云南大学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领跑数字化‘云果’产业”成功入选,云南大学也是云南省唯一入选单位。

该项目由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刘丹丹团队领衔,立足滇西高原全面推广苹果新品种(早熟)、新技术、新模式,全力打造云贵高原北回归线上的苹果‘伊甸园’,圆满实现“四个首次”的目标:首次将温带水果引入亚热带地区种植,首次在省内打造了智能化苹果矮砧密植试验示范园,首次技术更新保障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首次在临沧水果产业中创新推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互联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项目的实施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云大智慧的乡村振兴“高校样本”。

十、有组织科研工作助推国家基金创新高

图16:云南大学历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变化图

2022年,云南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重点课题1项、重点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NSFC—云南联合重点基金3项,面上项目38项,资助率23.23%(比全国平均高6.7%),获批直接经费9165万元,较2021年增加3508.9万,面上、重点、资助率等位居云南省高校第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为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云南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快速增长,是学校以“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的理念为指导,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以提升学科综合水平为目标,围绕“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人才”的科技创新链,持续提升国家基金项目承担能力,推动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体现了学校 “双一流”建设新成效。

供稿:科学技术处

编辑:李哲

终审:宁莉



上一条:云南大学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 下一条:附属医院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新...

【关闭】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6-2024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云南大学授权,请勿转载新闻文字、图片或建立网站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邮箱:ynunews@ynu.edu.cn